2023年以来,公司师生以第一作者、独立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经济研究》《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等中文一级B以上期刊及SSCI/SCI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现摘录主要的论文及摘要,以飨读者。
序号 |
论文作者 (本院) |
论文题目 |
发表期刊 |
发表时间 |
1 |
李永友 |
中国财政抉择弹性空间估计 |
经济研究 |
2023-05-20 |
2 |
李永友 |
高等教育服务可及性扩展的增收与收入再分配效应——基于我国大学扩招的经验证据 |
教育研究 |
2023-04-28 |
3 |
金戈, 王武林(学) |
所得税演化的特殊因素:以近代禁榷制度的转变为视角 |
财贸经济 |
2023-06-15 |
4 |
鲁建坤 |
财政压力、土地资源的行业配置与集聚效应 |
财贸经济 |
2023-02-15 |
5 |
付文林 |
地方政府债务与民营企业成长——基于行业异质性的研究 |
财政研究 |
2023-04-05 |
6 |
郑家兴 |
基于双支柱方案进展及落实优化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思考 |
税务研究 |
2023-06-01 |
7 |
李永友, 耿立娟(学),赵竹青(学) |
基于消费扩张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效应分析 |
税务研究 |
2023-08-01 |
8 |
韩一多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税收改革:意义、原则和路径 |
税务研究 |
2023-09-01 |
9 |
鲁玮骏 |
“省直管县”改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
2023-03-16 |
10 |
鲁建坤 |
僵尸企业、产业链与实体经济的债务风险传导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
2023-06-16 |
11 |
钟晓敏, 楼蕾(学), 鲁建坤 |
中国环境保护税法与企业环境责任表现:政策效果与作用条件 |
经济学家 |
2023-08-05 |
12 |
张永强 |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 of carbon pricing mechanism under China’s carbon peak target: CGE-based assessments |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
2023-07-01 |
13 |
张帆 |
New infra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 |
2023-06-01 |
14 |
张自力, 韩一多, 司言武 |
Do pension subsidies reduce household education expenditure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a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
2023-09-01 |
15 |
张永强 |
Feed-in tariffs and the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under China’s peak emission target: A dynamic CGE analy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lectricity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023-06-01 |
16 |
凌晨, SHRAVAN LUCKRAZ |
Comparative Dynamics in Differential Games: A Note on the Differentiability of Solutions |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2023-03-01 |
17 |
张子楠 |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Social Media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a |
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2023-01-01 |
——以上论文摘要摘录如下——
1.《中国财政抉择弹性空间估计》
扩大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提高财政政策应对各种不确定冲击的能力,稳定经济高质量增长,是当今各国面临的共同议题。本文基于Heller(2005)等经典定义,通过构建一个简化经济增长模型,立足中国经济和财政治理实践,估计了中国及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结果显示,由于多年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中国的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自2016年就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到2022年,已降至6%以下。脆弱的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使得财政应对外生冲击的能力变得非常有限,如果未来五年全球再次遭遇类似新冠肺炎疫情强度的外生冲击,中国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不到2036年就会被完全耗尽,进入刚性支付危机。虽然在全国层面,中国目前还有一定的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但在地区层面,如吉林、重庆、湖北等部分地区,即使在2023年之后不再实施进一步减税降费和支出扩张,其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也已趋近于0。防范刚性支付危机在局部地区爆发是中国财政治理应有的底线思维。本文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除了转移支付、债务限额管理等激励地方政府突破预算约束实施财政扩张的制度性安排,超目标增长冲动和晋升激励也是侵蚀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的重要因素,面对不确定的内外部冲击,在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有力的同时始终保持财政有一定可自主抉择空间,除了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更重要的是持续提高支出效率。
2.《高等教育服务可及性扩展的增收与收入再分配效应——基于我国大学扩招的经验证据》
共同富裕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根本性诉求。扩大高等教育服务可及性,通过让更多低收入群体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服务从而获得更高的增收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举措。基于我国1999年大学扩招的经验证据,对高等教育服务可及性扩展增收效应在不同收入群体间所具有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服务可及性扩展显著提高了受影响群体未来增收能力,这种效应在不同收入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扩展高等教育服务可及性既可以增收也可以改善收入分配,但高等教育服务可及性扩展未能让低收入群体获得显著收入增长,其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也因此未能充分得以发挥。优化公共教育政策选择,发展高等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我国不仅需要继续扩大高等教育服务可及性,而且需要消除高等教育质量分层,走向高等教育的分类提供,同时还需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选用机制。
3.《所得税演化的特殊因素:以近代禁榷制度的转变为视角》
中国税制发展的历史中,所得税雏形有着诸多表现形式,禁榷制度(一种对特殊自然资源的行政垄断制度)作为影响所得税演化的一种长制,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韧性。 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将血缘作为工具引入并加强,这种转变促使商业资本攀附权力获取超额回报并通过血缘进行代内代际的衔接,这样的组合不仅加强了商人依权获利的动机,也弱化了其他渠道对财政的有效填补。禁榷(垄断)与血缘的交互使得近代中国所得税雏形演化和治理逻辑出现了异于西方的因素,而未能自发演进为具有近代意义的所得税体制。 这一机制的些许传统在当代中国依然值得防微杜渐,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对促进市场经济平等准入、自由竞争和迈向共同富裕等目标的直接税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4.《财政压力、土地资源的行业配置与集聚效应》
土地是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也是扩充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资源,其科学配置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全国范围内的微观地块交易数据构建了土地出让的行业分散度指标,探讨短期内的财政压力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行业配置,进而分析对集聚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的财政压力越大,土地出让的行业分散度越高,这一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地出让的行业间分散化损害了优先供给重点扶持行业的政策倾向。最后,土地在行业间分散化出让的做法削弱了集聚经济。本文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在短期内为了应对财政压力的土地出让策略具有“为汲取财政收入而损害产业引导作用”的特点。这意味着,在新发展阶段,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增强对土地多重功能的认识,避免为解决财政压力的燃眉之急而损害产业发展。
5.《地方政府债务与民营企业成长 ——基于行业异质性的研究》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债务对民营企业成长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8—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中的民营企业和城市面板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总体上会抑制民营企业成长,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抑制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基建民营企业,而对于基建民企,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则有助于提高其成长性。不过应收账款的增加也会挤占企业经营现金流,加剧企业经营风险。相反,地方政府债务的融资挤占会迫使非基建民营企业加快应收账款回收,最终削弱其在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及成长性。本文的研究意味着,应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方式、优化债务资金投向。
6.《基于双支柱方案进展及落实优化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思考》
适应国际税收改革的要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二十国集团(G20)BEPS包容性框架成员正积极探索双支柱方案的推进策略。基于双支柱方案的进展和落实情况,优化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根据支柱一金额A国内示范规则,优化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收入来源确认规则;积极参与多边公约磋商讨论,加入支柱一金额A多边公约;完善特别纳税调整规则对“剩余利润”的定义,落实支柱一金额B独立交易原则的简化运用规则。另一方面:引入支柱二全球反税基侵蚀(GloBE)规则的国内单独立法;引入所得纳入规则(IIR)和低税支付规则(UTPR),优先适用国内最低补足税(QDMTT);建立GloBE信息申报机制。
7.《基于消费扩张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效应分析》
扩大内需,亟须财税政策发挥积极作用。其中,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可以通过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来实现扩大内需战略目标。基于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这一自然实验,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2010—2018年数据,利用强度双重差分法(DID)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消费的影响表明,2011年的以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但并未相应带来消费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增收效应只是带来了更多储蓄。鉴于此结论,下一阶段个人所得税改革应通过制度创新充分释放其增收效应,为“促消费”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此外,应通过财税政策组合有效激发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达成“能消费”“敢消费”和“愿消费”,从而实现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战略目标。
8.《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税收改革:意义、原则和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力破解桎梏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基本遵循,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使税制成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税制改革要坚持以稳为先、以民为主、以新为领、以法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优化税制结构、推进税制由收入功能型向发展功能型转变、提高税收效率、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税收体系等路径,积极回应现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9.《“省直管县”改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省直管县”改革提高了县级政府税收分成比例和省对下转移支付规模,迫使其面临更激烈的横向竞争,加剧其对其他弱势部门的财政资金获取。县级政府还会选择偏向于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发展战略,延缓县域内城市化进程。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省直管县”改革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二,改革效应存在异质性特征。“省直管县”改革,在东中部地区,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会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主要产粮地区和省域边界县,改革效应则不明显。第三,地区间横向竞争加剧和选择偏向于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发展战略是“省直管县”改革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两条渠道。
10.《僵尸企业、产业链与实体经济的债务风险传导》
本文以僵尸企业为切入点,探究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与实体经济的债务风险传导问题。基于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并结合投入产出表计量分析发现:第一,僵尸企业自身债务风险高,而且会推高产业链上游正常企业的杠杆率,传导债务风险;第二,债务拖欠等扭曲性商业信用是风险传导的主要渠道;第三,加强产权保护能弱化债务风险传导。实证结果在使用多重固定效应、工具变量回归、变换解释变量指标等稳健性检验中均保持一致。本文研究说明,国内大循环的畅通与实体经济中企业债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具有内在统一性,可以通过加强产权保护和治理债务拖欠来打造健康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一举两得。
11.《中国环境保护税法与企业环境责任表现:政策效果与作用条件》
本文基于2015—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的微观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条件。实证发现:(1)提升征收标准是施行环境保护税法落实企业环境责任的关键。在提高征收标准的省份里,企业环境责任综合得分平均比其他省份相对提升了约7.2%;(2)政策效果既受到政府执法刚性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监督力量的影响。当地执法刚性越强,或企业受到的媒体关注度越高,环保税的作用越大;(3)小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和金融约束强的企业主动提升环境责任表现的内部动机相对较弱,环保税的政策效果更强。得到的启示为:尽管环保税以法的形式施加制度性约束,企业环境责任落实仍具有被动性,政策效果进一步释放还需加强执法等政府力量建设,应引入媒体监督等外部社会压力,形成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格局,并针对企业特征差异化精准施策。
12.《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 of carbon pricing mechanism under China’s carbon peak target: CGE-based assessments》
中国已实施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ETS),以减缓气候变化,并制定了到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作为碳排放交易的补充,碳税的潜在作用可在完成碳达峰目标的同时减少不同劳动力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然而,碳定价机制对低收入家庭造成的负担要大于相对富裕的家庭。在本文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多部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并整合了碳排放交易模块、碳税模块与和20种劳动力收入分配模块(ID-CGE模型)。结果表明,碳定价机制对收入分配具有累进效应和不同地区劳动力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在农村地区,中高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损失较大;而在城市地区,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减少幅度更大。
13.《New infra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中国经济现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关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高耗能的传统生产模式已经变得难以持续,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依据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在采用工具变量法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新型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新型基础设施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过替换工具变量进一步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资源配置优化是新型基础设施助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传导机制,同时回归结果表明这一传导机制主要通过促进创新水平、人力资本积累和引导资本流动这三个重要的渠道得以实现;第三,新型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在金融结构规模较大和传统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的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更为明显。本研究有助于厘清我国新型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为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14.《Do pension subsidies reduce household education expenditure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a》
本研究使用2010年、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面板研究的数据,重点研究养老金补贴对家庭教育支出不平等的影响。固定效应(FE)模型和工具变量(IV)方法的估计表明,新农村养老金计划(NRPS)补贴显著降低了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不平等。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养老金补贴显著增加了农村中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我们的研究表明,养老金补贴在减少家庭教育支出不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来说,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福利政策可能会带来比预期更长期的好处。
15.《Feed-in tariffs and the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under China’s peak emission target: A dynamic CGE analy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lectricity》
火电行业是中国的主要碳排放源之一。中国已经启动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ETS)和可再生能源激励计划,以实现到2030年碳排放峰值达峰的目标。然而,自2021年起,中国不再对新建集中式太阳能光伏电站、商业和工业分布式光伏项目以及新批准的陆上风电项目提供上网电价补贴(FIT)。这一政策变化可能会威胁到中国的碳减排目标和经济发展。基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我们评估了碳排放交易计划和可再生能源补贴对中国电力行业、碳达峰目标、可再生能源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并在政策重叠和整合方面,我们分析了这些政策的影响,并估算了如何协调FIT和ETS以确保其有效性。结果显示,持续补贴的整体效果优于阶段补贴的方案,FIT对政府造成的财政压力低于实际支出,因为它刺激了经济活动,增加了政府收入。然而,考虑到FIT在促进政府收入增长和GDP增长方面的乘数效应,最有效的FIT应在2025年终止,其次是在2030年和2035年终止补贴。
16.《Comparative Dynamics in Differential Games: A Note on the Differentiability of Solutions》
比较动态分析是动态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目标之一,现有研究一般化微分博弈中比较动态分析的方法均建立在均衡可微性假设基础上。本文研究发现均衡可微性假设可以被一个更弱的假设替代,同时不影响相关比较动态分析的符号。本文研究拓展了现有推导比较动态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此外,本文结论涉及对连续函数一阶导数的逼近,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广了魏尔斯特拉斯逼近定理。
17.《Exploring the Effect of Social Media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a》
该研究基于COVID-19疫情数据和微信等社交平台信息传播的数据,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疾病和信息之间的共同演化特征,以提高疾病发生率预测的准确性。研究发现疾病和信息存在正相关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人们只在疫情影响到他们附近时才关心疾病传播,以及积极的信息与疾病呈负相关,而负面和中性信息则相反。此外,文章还引入了两种机器学习算法以进一步优化预测能力。